《鹤唳华亭》反转再反转,不过是为一段不平凡的际遇打前站

时间:2020-09-10 22:41:05阅读:3953
《鹤唳华亭》慰藉了我的大剧之渴。无论是服化道、镜头、节奏、剧情、表演还是格局,这部剧都值得细细品评。剧集由杨文军执导,罗晋、李一桐、黄志忠、张志坚、苗圃、金瀚等主演,原著作者雪满梁园亲自担任编
  • 鹤唳华亭
  • 剧情 历史 古装 爱情 情感
  • 罗晋 李一桐 黄志忠 辛鹏 金瀚 刘怡潼 郑业成 刘德凯

  《鹤唳华亭》慰藉了我的大剧之渴。

  无论是服化道、镜头、节奏、剧情、表演还是格局,这部剧都值得细细品评。剧集由杨文军执导,罗晋李一桐黄志忠张志坚苗圃金瀚 等主演,原著作者雪满梁园亲自担任编剧。

  首先就是阵容惊喜。王劲松 、黄志忠、张志坚的“1566组”身份变了,但朝堂争辩还是有熟悉的味道,同框可喜可贺。

郝蕾 出演的张尚服(郝蕾 饰),惊鸿一瞥,没看够。

  罗晋、李一桐、金瀚、郑业成 等青年组也演技在线,可圈可点。

  其次是宋代服化道所展现的“文人气”审美。古代常识和服饰器物都真实到感人,而用意象来突出人物性格、人物关系、指代剧情是这部剧的一大优点。

  卢尚书的“莼鲈之思”已成一个经典桥段。

  再次就是剧情的五星开局。

  太子二十未冠,齐王久不之藩。第一集短短的20分钟,就干净利落地将太子、齐王、皇帝、清流朝臣、武德侯等错综复杂又剑拔弩张的人物关系及人物性格,交代清楚了。

  孰近孰远,孰亲孰疏,一目了然。

  关于《鹤唳华亭》制作上的讲究精致、古韵古香已经被提及很多,有很多细致的剖析,这里我想谈谈剧中的镜头调度与画面处理。

  意象化的镜头

  “鹤唳华亭”这个名字,给人孤凉之感。演员们演出了这种感觉。这种氛围也依赖前几集时不时出现的雪景戏烘托强化,二者相得益彰。

  第一集开局时的第一组镜头,便依赖雪来营造质感,景别、调度、剪辑都很有设计感。由远景的雪中骑马飞奔到特写太子叩门的血手,慢镜头与压抑悲凉音乐的加持,血滴落在白茫茫的雪地里,红色晕染开,顺势转场到太子的一袭红袍,他突然惊醒。

  红和白二色是全剧的主色调,铺垫得很对味;

  惊颤是太子的主情绪之一,展开得也很对味。

  在转场上,导演也有很多巧思。

  张尚服与太子故旧关系这一节,逻辑推理时多用闪回镜头,抒情时用了一个镜头内部蒙太奇。太子走在懿德宫的路上,思绪万千,突然慢慢转头,镜头缓缓一摇,他视线所及处,想象中儿时的自己便出现在画面中,往前跑着。在不打断观众与太子共情的前提下,完成了时空转换。

  剧中对“百罹成人”的画面呈现也很有意味。

  “谗岂有端,罪实无名,全君臣意,成父子亲,家国永安,天下太平,君子今日,百罹成人。”这是太子为自己的冠礼所书,展示这段的时候,用的是皇帝的视角。

  镜头推向皇帝,画外音是太子的,“君子今日,百罹成人”这句落脚到皇上的近景镜头上,皇帝对太子“不明白是精明还是天真”的评价接的是太子远望的镜头。

  随后鹤的镜头、真正的冠礼仪式场面、戴冠的特写,结束在太子高处远望展开双臂的镜头,与空镜中展翅的鹤一样。最终这才完成意象化的“百罹成人”。

  第5集科考案中,出现了男女主角间的第一个名场面。

  随着“皇太子殿下”话音一落,音乐起,狭长的过道,太子转身的慢镜头,缓缓的雪,白茫茫的纱巾,两人相向静止的镜头,意境唯美,将两人的情愫与剧情氛围推向了最高点。我们明白,这注定会是不平凡的际遇。

  反转与细节

  开局这几集观摩下来,剧情上的最大感受是戏剧密度高,一不留神就跟不上了。

  冠礼案的反转之多,堪称“俄罗斯套娃”。

  冠礼案中包含了多次反转。齐王构陷,太子将计就计,反转一;众目睽睽之下,竟是张尚服坠楼,反转二;坠楼后的张尚服醒了,却拒绝证明太子清白,反转三;太子寻到重要的卷轴却是空白,反转四;太子朝堂遵从皇帝暗示而认罪,却未得到庇佑,被一再逼迫,反转五;太子绝地反击,拿出人证物证,揭开真相。

  大量反转设计都是基于细节铺垫,而细节的镜头往往一闪而过,所以对观众不太友好。二刷会开朗很多。

  举一个细节——吴内人(王瑞子 饰)的耳坠。吴内人与齐王的故事,全是通过一对耳坠呈现的。作为尚服局的小宫女,吴内人的耳坠却不一般,因她与齐王的关系不一般,路人宫女的台词又交代了张尚服对她的宠爱。镜头曾多次推到她的耳坠上,比如齐王的“耳垂吻”,比如姜尚宫(冯波 饰)对她的打量,比如失去价值后齐王将一只耳坠随手一扔,比如太子质问时,她把剩下的耳坠扯下表明了她的悔意。

  这样的小细节在剧中比比皆是,让人物关系不言自明。

  有时候,人物动机也来源于镜头细节。冠礼案中太子最后还是不得不放过齐王,大概就是因为去朝堂路上的一个镜头——看到那些被绑起来的尚衣局宫人。让皇帝满意,才好求皇帝开恩,才能赦免无罪众人。回来也同样用了一个宫人们的客观镜头,没有煽情。

  前6集中皇帝第一次笑,是面对武德侯之时。

  太子二十未冠,卢尚书恳切地劝说,皇帝让他走开。

  武德侯夜访,皇帝的算盘终于响了。他笑,是对武德侯的殷勤,是对他兵权的担心,也是对他会再次出兵的胸有成竹。

  第二次笑是冠礼案的朝堂上。他想拿齐王打压太子,朝堂上中书令咄咄逼人,但齐王口误阴谋暴露,他又松了口气地笑了。因皇帝最满意让太子与齐王两派保持均势,两派谁都不能一边倒地占上风。

  君臣之分,父子之亲

  前文提到《鹤唳华亭》在叙事的悬疑感营造上,用了高密度的反转。

  但每一次反转都是为了铺垫最终太子的性格。

  因太子从小与父王不亲近,母亲去世时送别不得,皇帝总拿齐王打压他,舅舅是外戚,过分亲近不得。他可以和老师撒娇,和兄弟耍浑,在君父面前却只能压抑、伤心。太子是个极度缺爱的人。

  所以他很抗拒去加入齐王、贵妃、皇帝“三口之家”其乐融融的饭局。

  父爱不得,太子从老师卢尚书身上找,卢尚书教给了他仁君之道,却不能填补他缺爱的心理。他变着法地撒娇,无论讨吃的还是讨茶喝还是找老师看书道,都是想寻找一丝亲近。偏偏卢尚书又是个恪守规矩、谨言慎行的人。

  太子的“苦”感,与罗晋的含泪欲滴式表演是匹配的。

  一个年轻痛苦的灵魂,不让他哭,难道要憋死人吗?

  太子的哭,本来就是角色常态

  这样的背景就导致,太子的性格是可退可让,但不允许珍视之人受到伤害。所以剧情中的太子的行为动机几乎都围绕这点来,比如中书令逼迫罢免卢尚书,才促使太子彻底地绝地反击。

  皇帝有句台词说明他对待齐王与太子的区别,“大郎是儿子,太子是臣子”。

  而整部剧实际上的核心冲突,也围绕着萧定权(罗晋 饰)与其帝王父亲间“父子君臣”的关系矛盾而来。太子和皇帝,真是至亲至疏,让人难受。“父子”血缘亲情的关系加上“君臣”关系之后的异化,让人联想起韩国电影《思悼》。《鹤唳华亭》中,皇帝有意识地忌惮、否定、控制太子。

  但《鹤唳华亭》比《思悼》要柔和明亮很多。

  比如皇帝那个反手甩给齐王的耳刮子。一下子让人舒服了许多。

  太子极度缺爱,却是个孤勇、仁心的人。他的信仰是君臣父子、家国天下的儒家思想,他代表的是高洁的君子形象和“拧巴”的理想主义。在基调上,王者权力与君子风骨的矛盾,剧集肯定的显然是后者。这正是这部剧正向的、积极的价值观的落脚点。

  重文学性的情节设置,台词表演,服装礼仪,置景道具像衣褶纹理一样处处用心。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古装剧光怪陆离的速食节奏不同,《鹤唳华亭》有一种沉稳的老派感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


【花姐影视】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,版权归原创者所有,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仅供学习而用,并不提供资源存储,也不参与录制与上传!

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发邮件至gkh84624306@163.com@qq.com (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。)